2009年2月13日星期五

“微笑对中国男人来说不是天生自然的事”




在现今的社会,如何去评价中国男人?在你了解他们的国内形象的同时,你了解他们给西方同仁和朋友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吗?就此,记者采访了4位外国专家,学界,媒体以及宗教界人士。他们与中国人的共事经历以及对中国海外学子的看法从另外一个角度透视了中国男性的国际形象。

当问及中国男性同西方男性相比在形象上有什么需要改善时,在中国工作了四年的大卫•菲克肯定地重复了两遍回答说: “没有什么。”

大卫有新西兰和英国双重国籍,是一位国际能源和煤炭安全专家和顾问。今年60多岁的他曾在五大洲工作过,与很多中国人共过事。他目前在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等中国政府部门和院校合作开展有关项目。

中国男性给大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风格比较放松,并非如日本和英国等一些阶级社会中的男性那样刻板。他说:“中国男性与很多国家的男性相比,特别是日本人和德国人,在工作上思想和想法要开放和实际的多,也较善于解决问题。”

他还特别提到:“同英国男性相比,中国男性更加容易共事。”

“中国人素质总体比较好,我的中国司机即便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很幽默,” 大卫说。

大卫认为 相比其他国家的女性,中国女性显得更端庄和稳重。但是通过“打破僵局”的谈话后,中国女性就不会那么拘谨,而且还比西方女性更有幽默感。就工作来说,他更加信赖于中国女性而非西方女性,因中国女性做事更有条理和组织性。

他感受到中国两性的平等程度同新西兰状况差不多,都高于一些西方国家,比如说英国和澳大利亚。他同中国男性和女性都很容易相处工作,并认为他们都可以代表整个中国的形象。据了解,新西兰是 世界上第一个女性拥有投票权的国家。

大卫说,如果有选择,他首先会选择新西兰人,然后是澳大利亚人,接着是欧洲人,最后是美国人作为同事。因为最后两者常常带有偏见的包袱,而且想法不实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就中国人来说,大卫很乐意把他们等同新西兰同事来看待。

英国退休牧师阿瑟•塔菲没有同大卫一样的与中国人共事的丰富经历,但他对在英国就读的中国学生非常了解。阿瑟和妻子杰尔曾在10多年前两次到访过中国,其中的一次是跟随传教士的船队在1997年航行至上海。

这对居住在英格兰多塞特郡伯恩茅斯市的夫妇与中国人的深层接触始于他们参与一被称为“待客之道”的地方项目。这一项目积极鼓励伯恩茅斯市的英国家庭以主人身份来招待就读伯恩茅斯大学的国际学生,帮助外国学生熟悉英国社会和文化。

据阿瑟介绍,在有约17万人口的伯恩茅斯市,每年有20个英国家庭自愿来接待国际学生。塔菲夫妇从2000年开始就一直积极支持这一项目,而且每年从申请得益于该项目的国际学生中,他们始终只选择来招待中国学生。对此,这一对老夫妇的解释很简单:“我们爱中国,我们喜欢中国人。”的确,他们在30多年前就收养了一个半中国血统的男孩 。

过去7年里,塔菲一家接待过7名中国学生,但经他们介绍而来访的中国学生多达15 人。塔菲夫妇属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经常在周末邀请中国学生来家中打牙祭,并同他们探讨中英两国的家庭,社会和文化等话题。被招待的学生还经常被邀请参加一些当地的节日活动。

谈及对中国男性的印象时,塔菲夫妇都认为他们过于含蓄,往往只通过第一次接触根本无法了解他们的想法。

阿瑟说:“中国男性似乎很少主动让别人去了解他们。所以,要了解中国男人,很多时候你需努力去认识他们。他们很少微笑,微笑对他们来说似乎不是一件天生自然的事情。”

阿瑟还特别说到,很多相关的问题是文化差异的原因,而非人种的问题。就此,他建议,人们需要去了解别的文化,这样才能 更好地对来自其他文化的人做出反应。

但他同时还提到,来自香港的男性相比中国大陆男性在思维和行为上要西化,尽管中国大陆的学生也在变得西化。

就中国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阿瑟认为,中国男性和女性在坚持做自己分内的事,即男性是主角而女性是陪角,这对社会来说是件好事。同时,他解释说,持有这样的观点,并非是由于否认两性平等的考虑。

两性社会权力的话题成为了两位被访女性在评论中国男性时的侧重点。

英格兰北部著名的谢菲尔德大学的运作管理学教授乐宁•蔻来自马来西亚。已在英国居住了14年的乐宁有着很深的中国情结。除了丈夫是中国人,她还教授着谢菲尔德大学的很多中国学生,以及在日常工作和业务中接触到非常多的中国同事和生意伙伴。

乐宁说,通过与中国人的接触,她感到中国男性有很强的支配和领导欲望 ,他们同时还期望被重视和被尊重。她说,中国男性比西方男性更能理解中国女性,但总体来说,西方男性比中国男性更加尊重女性,同时思想相对更开放和更能平等地对待妇女。

同时,她还指出,中国男性的思维方式比较复杂,不如西方男性那样直接了当。所以,很多时候很难了解中国男性的想法是怎样的。

乐宁说,由于女性变得越来越独立,以及很多妇女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提供者,这就对男性提出了社会和家庭的挑战。她说,这样的一种社会变化是一个全球现象,而不只是发生在中国。

乐宁以她朋友的中外跨国婚姻的几个家庭例子总结说到,家庭的和睦基于夫妻看重的是物质,还是家庭效率、贡献和快乐。如果双方注重是后者,那么怎样的婚姻都是幸福的。当然,她简约提到,节约型和储蓄型的中国社会造就的中国丈夫比通常的“先消费,后还款”的享受型西方男性更有安全感。

从西方女性角度来直接评论中国男性的是英国气候变化企业网站总编扎拉•毛。扎拉8年前曾在杭州的一所技术学校教授英语8个月,并此后一直在关注中国的发展。

扎拉说,她感到有一种趋势,那就是越来越多的西方男性和中国女性交友和成婚;但同时很少见中国男性娶西方女性 和交朋友。扎拉笑着自己解释说:“这是因为西方女性对中国男性来说个子太高,体格太大了。”

中等个头的扎拉还坦率地说, 如果遇到意中人,她会嫁给中国人。就此,她另加说明,去中国教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另一半。

不到30岁就当了总编的扎拉对中国的男性独有一番见解。她感到西方女性的自我和个性主义对中国男性有着 一种威慑力,而且这种威胁感是由于中国男性对性别的社会责任和角色的误解所造成的。她说,西方女性把个性主义看作是一种平等的体现。

30到40岁的中国男性给扎拉留下了友善和好客的印象。但她对中国10多20岁的男孩手牵手和挨肩搭背的举止大惑不解。在西方社会,这样行为的年轻人都基本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

因此,扎拉用幼稚和傻气来形容中国的男童,尽管她承认这其中存在有一定的文化差异,并还指出中国年轻人比西方同龄人更守规矩和纪律。

谈到中国成年男性,扎拉最大的感触就是诸如好工作和高学历等成就性因素是中国男性成人的标准和象征,而在西方社会并不存在这样的约定俗成。扎拉认为,有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中国女性展现中国形象对中国社会进步是积极和有利的。

正如文中所提到的,文化差异和个人经历都影响着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和态度。那么,为了让世界更加地了解中国人,我们在加强文化交流的同时,中国男性从这些反馈中会获得一些什么样的启迪呢?

欲转发此稿,请联系记者
China Girlwdy21century@gmail.com

阅读此文的英文版, 请点击这里

阅读相关报道:西方女人眼里的中国男人:考上大学不久的农村青年

图片由
ernop


Bookmark and Share